历史上赵培印祖上的筋骨通痹膏药在专门治疗颈椎、肩周炎、腰疼、腿痛等痹症方面,也是相当的疗效,后来,这种赵培印家传绝技为淄博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韩国日本等地均有爱好及研究者。
1、赵培印祖上筋骨通痹膏药的治疗原理是什么? 古代医学家认为:“人之疾病,由内以外,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而肢体痹证的主因,即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引起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或者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病症。这种情况下,膏药手法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赵培印祖上筋骨通痹膏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其主要是运用一些活血化淤、祛风除湿、软坚散结、通经活络等功能的配合用药,来通畅痹阻的气血,营养筋脉关节,从而达到对肢体痹证的治疗。
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按一定的比例,将当归、川芎、白附子、僵蚕、地龙、木香、秦艽、蝉蜕、陈皮、防风等诸多中草药予以配伍。通过家传秘技手法,按一定程序,熬制成膏,制成膏贴,敷于患者的相应穴位,从而达到追风驱湿、开窍通络、补肾强骨、舒筋止痛等功效。 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以水滴石穿的功力作用于病变局部,使相应的骨刺、血肿、韧带和钙化等,软化散开,被组织吸收,使经络通则病痛消除。然后补养、调理、活血、行气,补肾养元等功效,促进患处组织活跃,维持正常骨椎生长,适当锻炼,慢慢靠自身能力恢复和治愈突出的疾患。 2、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遵循的痹证理论 痹证,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一类病症。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痹证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痛风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痹证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痹证,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证,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狭义的痹病,仅指肢体经络痹,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上世纪毛泽东主席时候,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专门治疗肢体经络痹证。 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认为,人体的经络气血如滋润大地的江河川流不息,经络是卫气通达肌表的主要弥散渠道。如果人体的经络为风寒湿热外邪所伤,则能产生气滞痰阻,使卫气不能达于肌表。卫气不通则不能驱邪外出,导致气血淤滞、经络闭阻、气血不通,从而形成风寒湿热外邪相浸的痹病。轻者,则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重者,筋骨痉挛,筋挛不能步履,痛感剧烈并产生筋骨麻木肿胀、肢体变形。痹证之初,病位较浅,多在肌表经络之间,经治后易趋康复。若病延日久,病邪变化与深入,必然殃及筋骨,甚而累及脏腑,发展成脏腑痹。 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认为,现代人产生痹证的因素既有人体先天因素如天生体弱、禀赋不足;也有生活习性欠妥而致,比如过度劳力劳神甚至于房事劳损。有的则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反季节着衣等,均是现代人产生痹病的主因。
清朝、民国、日本侵略中国、解放后毛主席时候,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主要治疗肢体痹症。配伍选用祛风除湿、逐寒、破瘀散结、温经通络、活血化淤的中草药,按照家传独特膏药秘制技术,制成膏体,然后将药膏摊敷在载体上即成外用膏贴,一般7天为一贴,3贴为1疗程。赵培印筋骨通痹膏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前题,与针灸、汤剂等相比,只不过是给药途径不同。
赵培印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中医,他对膏药制作环节及配伍用药进行了合理的增减,将一些现代医学的成功经验融入其中,使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其制作有着采集、浸泡、火熬、凝固、揉拽、储存等严格程序,均为手工制作;其用药配伍合理,熬制时间、火候严格,治疗效果显著,体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严谨。
有对赵培印祖上这个老膏药百年历史及传承感兴趣者,欢迎来电话咨询或预约参观非遗展示。共同分享毛主席及清朝、民国时期,一贴老膏药去除病痛的神奇故事。
|